1)第五章:儒法之辨_诸天从佛门弟子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姬冉每天晚上在荀子房间读的是《春秋》,公羊春秋,毕竟公羊春秋的作者公羊高是齐国人,其后人还在稷下学宫做先生。

  虽然姬冉前世是个和尚,不过在蓝星的时候他也学过《论语》《劝学》对于劝学中的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

  这个观点非常认同。在无水汪洋对于佛法无法再进之后,姬冉知道自己该学习了。

  需要经历更多,学习更多,积累更多。这样未来才会领悟更多。

  诸子百家,百家争鸣。正是最好的学习机会。

  诸子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去思考同一个问题:如何救世?

  这也给了姬冉很大的启发,姬冉也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首诗:

  禅通无色界,妙法定莲台。

  慈悲恒度世,彼岸现如来。

  所谓无色,在上一世中,他已领悟初禅,已有涉猎。

  百家的思想与观点,都是渡世之学,对姬冉极有帮助。所以在稷下学宫,姬冉打算多多学习多多交流。

  除去佛学,姬冉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儒学,毕竟在这个时代,读过《论语》已经强过很多人了。

  君不见汉景帝时期,晁错的半本《尚书》就可以位列御史大夫了。

  因为精神力日渐强大,姬冉现在已经过目不忘,读书速度也异常迅速。

  荀子见了,刚开始还以为是孩童心性,难堪大用。

  某日,荀子好奇的问姬冉道: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何解?

  姬冉一听,荀子有考校自己的意思,于是起身行礼,回答道:这是先生在《劝学篇》中提到的一个观点。

  先生原话有解释,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

  私以为,先生的意思是重在坚持。一个人是否有天赋做一件事,要做了才知道,要坚持做下去才知道。如果只是浅尝辄止,未必有果。

  用最通俗的事情举例子,就是喝酒,您能喝多少酒,只有您喝醉了才知道,不喝醉的时候,谁也不知道。

  所以在做事的时候,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,自己是否有通过模仿学习具备该能力的能力,只有不断的努力,到最后才会知道。

  而《道经》之中也有类似言论: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

  这便是弟子浅见。

  荀子闻言,满意的点点头。发现此子确实是看懂了书中内容,而不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。此时荀子也有些心动,要不要收了这小子做弟子。

  荀子作为如今世上有数的学术大师,并没有门户之见,也不会有非儒即墨的观点。他不介意弟子在学习儒学的同时,学习其他学问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wuliao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